每周论坛之十三(总第126期):阎鸣(德国波茨坦大学)2016年12月5日下午

文本阅读过程中的副中央视野内信息提取机制的研究

报告人介绍:
 
讲座介绍:

每周论坛之十三(总第126期)

报告人:阎鸣 研究员

报告人单位:University of Potsdam德国波茨坦大学太阳成集团tyc151cc

题目:文本阅读过程中的副中央视野内信息提取机制的研究

时间:2016125 (周一,13:30-14:30

地点:太阳集团官网东校园太阳成集团tyc151cc(南学院楼C座)305

报告简介: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仅可以从中央凹(foveal)视野范围内获取精确的信息,同时也可以从副中央凹(parafoveal)视野获得一定信息。副中央凹视野内的信息加工的深度是当前文本阅读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报告人将从两方面的研究入手,介绍不同文字系统的特异性对阅读过程中副中央凹信息加工的影响。一方面,副中央凹视野内的信息影响眼跳目标选择。大量研究表明,英文、德文等西方文字的读者在阅读连续文本时,依靠副中央凹的词间距信息,选择词中心作为注视点位置(fixation landing position);而高级信息通常被认为不会影响眼跳目标选择。与此相比,中文、维吾尔文所具有的语言学特性导致了其与西方文字不同的的眼跳机制。另一方面,副中央凹视野内的信息也影响词汇加工。以往基于西方文字的研究通常认为,读者可以从副中央凹视野内获取的信息主要是词形、语音,而不涉及语义、句法等高级信息。对比英、德、汉三种语言的相关研究可以看出,中文阅读过程中读者快速提取副中央凹语义信息,而语音的激活相对较晚。以上结果综合表明,读者在文本阅读过程中的眼动模式受到文字系统本身语言学属性的影响;读者可以有效提取位于副中央凹视野的高级信息,用于眼跳目标的选择和词汇加工。

报告人简介:

阎鸣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曾获得首届国家留学基金公派资助,于2008年取得博士学位。目前担任德国University of Potsdam大学太阳成集团tyc151cc的Research Scientist。阎鸣博士的主要研究领域是通过眼动记录(eye tracking)的研究范式,探讨语言认知过程。已经发表的研究涉及普通读者、发展性阅读障碍(developmental dyslexia)、听觉障碍读者的认知加工特征,以及不同语言文字(中文、英文、德文、芬兰文、维吾尔文、韩文等)之间的跨语言认知比较。当前工作的内容包括阅读过程中眼动轨迹的计算模拟、认知发展和老化等问题。目前,已经在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Cognition,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等语言和认知方向的SCI/SSCI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同时长期担任二十余种国际SCI/SSCI学术期刊评审人。据Google Scholar统计,其研究成果至今被引用六百余次。